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 > >
欢迎光临玉溪师范学院 法学院
本站搜索: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08-21 20:07:30     点击: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专业代码:030302
 
二、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秉承学校至真至善致美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价值教育优先、能力核心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与特点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基本原则
(一)优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社会。紧贴社会发展需要与行业发展状况,构建社会服务机构深度参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发展需要、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机制,规划实现路径及课程载体。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二)凸显专业特色。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在于:服务人的价值引领,推动、提升服务人的实践活动。简单地讲,就是价值性、理论性、科学性、服务实践性四大特征。《毛泽东思想概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等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课程群;《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社会行政》等属于理论方法课程群。根据国务院民政局以及19部委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2011年-2020年)规划》,社会工作专业紧缺如下几类专门人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三)强化实践教学。理论课采用理论理解与理论分享、情景再现模式开展实践,方法课注重实践操作训练,价值课将以实践—体验模式开展教学。为整合学生价值、理论和方法掌握的程度,社会工作专业将采用如下模式进行教学:以需求调查与评估、服务项目策划与设计、服务项目开展计划与预期效用、服务过程督导、服务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实务模式整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价值、理论、方法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基地实训的实效,人才培养方案能够确保实践教学达到15%以上。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项目策划能力、研究能力。依照特定群体的需求调查与评估、服务项目策划与设计、服务项目计划与预期效用、服务过程的督导、服务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实践模式,培养学生项目策划能力与项目研究及执行能力。通过服务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多方面参与,共同完成某类人群体的服务;培养社会管理人才。
(五)优化通识教育。根据人才培养新要求,加强基础教学,推进通识教育,优化与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增强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三类人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第一类是能够实践社会工作伦理,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应用社会工作专门方法,在工、青、妇联、社会团体、民政机构、社区、各种社会服务性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本科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第二类是创办、经营与管理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以及基层政府、基层社会的管理人才;第三类是在高等院校及民政学校从事教育与研究的社会工作人才。
(二)培养规格。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基础扎实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强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悟性好、有良好研究能力、可从事教育与研究的社会工作人才。
五、专业教育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是应用性强与实战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专业教育体系由价值教育体系、理论教育体系、方法教育体系、实务教育体系、语言文化教育体系等五个教育体系构成。
(一)价值教育体系。价值教育体系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做好服务他人的事情,发自己内心的愿意,那就意味着专业教育取得成功。不管是哪类社会工作人才,都属于价值注满的人,都是内化了社会工作价值的人。主要通过《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和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达成价值目标。
(二)理论教育体系。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增进社会工作者分析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特定群体问题的必备武器,只有通过理论把问题分析透彻,才能够在实践中科学地解决问题。理论教育体系包括宏大的流行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实务操作理论等等。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管理学》、《法学概论》等课程进行理论教育。
(三)方法教育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也强调方法教育,包括《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主要课程。
(四)实务教育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还需要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的相关要求。实务教育相当于实践课程,又不同于实践课程体系,有学徒式教育的特点,也有诊所式教育的特点。
(五)语言文化教育体系。社会工作者需要形成特有的文化能力,作为一线社会工作者,要和不同的人群体打交道,最好是能够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作为创新与创业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一样需要了解服务群体与对象的文化。作为从事教育与研究的社会工作者,要获得良好的资源,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能力。
 
六、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两个课程模块构成。
(一)通识教育课程
旨在传承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高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组成。
1.通识必修课程。为全院性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公共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其中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大学体育实行选项教学。通识必修课程模块设置47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为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外语提高类、高等数学提高类、“两课”提高类、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术科技和教师教育类系列专题性选修课程,各类系列课程设置由学院统一规划、统一开课。通识选修课程模块设置8学分(含教师教育类通识选修课),多选不限,但不可冲抵限定跨类选修学分。
为促进文理交融,学院鼓励和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文科各专业学生分别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各2学分以上;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分别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各2学分以上;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分别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各2学分以上。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业灵感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模块具体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方面:
第一个课堂主要是为学生开设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为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修),共计2.5学分。
第二课堂主要包括三层次:一是为学生开展系列文化素质讲座、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以普及型创新活动为主;二是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等,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新创业素养。三是以磨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及自主创业项目等。
参加系列文化素质讲座、参加社团,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可获得0.5学分;
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自主创业项目以及获得的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科学研究成果和国家专利等方面获得的创新学分,不计入总学分,但可冲抵专业方向课程的学分,最多不超过6个学分。具体学分认定见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以及学分换算部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
旨在传承和发展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三新三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
1.专业必修课程
一类是专业所属学科领域内基础性的课程或具有必要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专业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原则上参照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指导性意见设置,其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一类是主要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课程群。强调“从出口找入口,从出口找培养方向”,面向基础教育和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确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以及行业准入标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要求,针对专门技术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提倡开设应用性、创新性的示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专业选修课程
是指与专业相关的一类选修课的统称。专业选修课程一般由相关专业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兴趣确定。即专业院系认为部分学生有能力和兴趣完成某一专门课程,而该课程又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该能力或兴趣,又不是必需作为所有学生知识成长一部分的课程。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选取修读。
 
七、学制、学时、学分安排
1、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3-6年(含休学)。
2、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以及学分换算
(1)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最低学分要求:160学分。
(2)基本学制(四学年)学分计算(含课外教学)
①课堂教学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原则上16-18课时为1学分。
②实践教学学分(原则上2周计1学分)
专业实践教学32学分:其中社会工作实验课3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其它课程实践教学19学分。
通识课实践教学17.5学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1.5学分、大学体育Ⅰ1学分、大学体育Ⅱ1学分、大学体育Ⅲ1学分、大学体育Ⅳ1学分、大学英语Ⅰ(听说)2学分、*大学英语Ⅱ(听说)*2学分、大学英语Ⅲ(听说)*1学分、大学英语Ⅳ(职业英语)*2学分、创新国防教育(含军训、入学教育)2周1学分;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3学分。
(3)学分分配。社会工作专业的通识课学分为55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61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44学分。
(4)奖励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开发学生智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业灵感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体育、艺术获奖的学生可置换的学分数按相关规定执行)。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中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学分不计入总学分(除参加讲座和社团获得学分外),但可冲抵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学分(即可以免修,但不免学分学费),最多不超过6学分。具体计分方法为:
A.创新创业竞赛
参加全国和云南省举办的各类科技及人文社科等大赛,取得各级奖项者可获得相应学分:获国家级一等奖计4.0学分,二等奖计3.0学分;获省级二等奖以上计2.0学分,三等奖计1.0学分。重复获奖以最高奖项计算,最多不超过4.0学分。
B.各类专业技能证书
经人社部或者国际认证的本专业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行业证书。初级(技术员)级证书计1.0分,中级(工程师)级证书计2.0分。律师资格证A、B级计2.0分,C级计1.0分。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计1. 0分,中级社会工作师计2.0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计1. 0分,二级心理咨询师计2.0分。非计算机专业获得人社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申请置换《大学计算基础》的学分,并免修该课程。
最多不能超过4.0学分。
C.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取得相应成果或自主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得成果,可视具体情况认定学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结题后获得2.0学分,校级结题后获得1.0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重复获奖以最高奖项计算,最多不超过2.0学分。
D.科学研究成果和国家专利
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本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计4.0学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4.0学分,实用新型专利为2.0学分,软件著作权为2.0学分,专业期刊每篇计1.0学分。最多只能申请一项。本项奖励同一类别,只能申请一次。最多不能超过4.0学分。
E.自主创业项目
经相关负责部门认定的各类自主创业项目可获得1学分等,本项奖励只能申请一次。
用奖项学分置换,有以下原则:
A.学生获得相应的奖项后,向各学院提出学分置换申请,由各学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确定该奖项能够置换学分额度和对应,并报备教务处审批通过,即可置换该课程的学分。
B.所置换课程的学分,不能高于该奖项允许置换的学分。
C.置换成功后,学生获得对应课程的学分,不需要再进行修读,但不免学费。
3、学时分配及安排
(1)合理调整总课时数,科学分配学时,对课程总学时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弹性管理,基本学制(四学年)课堂教学总学时数。
(2)文科类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700学时左右,平均每周课时数原则上在25课时左右。理科类、体育类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800学时以下,平均每周课时数原则上在26课时左右。工科类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900学时以下,艺术类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3000学时以下。
(3)原则上第二学期至第七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一般为18周,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安排为16周。
(4)在四学年总课时不突破以上规定数的前提下,一、二、三学年应适当增加周课时数,第四学年相应减少,第八学期以毕业论文和专业自主实习为主,同时安排2-3门专业选修课。学校尤其提倡减少课堂教学总课时数,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验模式。
4、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保证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开设学时数,开发和优化选修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师范类各专业学生须在修业年限内至少完成4学分,非师范类各专业学生须在修业年限内至少完成8学分。
5、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功能,突出师范教育特色。通过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加大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切实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师职业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师范类各专业学生须在学制内至少完成教师教育选修课程4学分。
6、加强对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研究,科学研制专业技能标准,突出能力导向、培养途径多样,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构建立体开放、四年一贯、全程设计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教育中的课堂实践、专业实训和专业研习等实践环节。课堂实践是课内或独立开设的实验(训)课程。专业实训包括专业(教育)见习、专业写生(野外实习)、毕业公演等实训环节。专业研习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科技创新训练专题、毕业论文(设计)等专业研习环节。专业实践课程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整体设计。“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顶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层次”指课堂实践、专业实训和专业研习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连续不断。提倡开设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实验(训)项目和课程,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训)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按《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 6号)要求,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调整到26周(含见习、实习、调查、研习共18周,学分为9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公演)8周,学分为4学分)。非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相应调整为26周(含见习、实习、调查共18周,学分为9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周,学分为4学分)。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拟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非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各学院均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自主安排。
(3)其他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及学时、学分,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
(4)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经批准,可适当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鼓励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开设为课程。
九、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修读方式 门次数 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学时 占总学时
百分比(%)
通识教育课 必修 14 47 29.4 738 27
选修 4 8 5 144 3
专业课 必修 16 61 37.6 1098 40
选修 15 44 28 792 30
合计   47 160 100 2772 100

 
十、专业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列表及简介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简表
专业主干课 是否属学位课 是否属教育部或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指定11门主干课 合计学分
社会统计学﹡  
 
 
31
社会学概论﹡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
社会工作概论﹡
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
社区工作  
 
2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保障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
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

 
1、社会统计学*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位课程。主要介绍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应用准则、工作程序等,对单变项简化、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量度、概率分布、参数估计、非参数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作了详细而系统的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能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相应结论。能够使用社会学中常见计量模型开展社会统计工作。
2、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课程。本课程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对社会角色、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政策、社会控制、社会分层以及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的剖析,向学生全面介绍社会的内部构成及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的重要理论知识。
3、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该课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位课程,将系统地介绍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内容。同时将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企业、社会团体、相关部门要求能够做社会调查,并写出相应的报告。
 4、社区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Work of Community)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部必修课程。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熟悉社区工作的重要模式,熟练掌握社区工作的相关技巧,探讨中国社区工作的本土化和社区发展规划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位课程,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主要研究人在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社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思维的机制等。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研究方法;(2)社会化的含义和过程;(3)社会角色理论;(4)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5)社会动机理论;(6)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和影响因素;(7)社会态度与行为;(8)态度的形成和改变;(9)人际关系理论;(10)人际沟通的过程及分析;(11)利他行为及影响因素;(12)侵犯行为理论;(13)社会影响的表现;(14)群体心理。
6、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位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性的基础性地位。课程系统介绍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基本功能、价值观基础、知识基础、助人过程的一般模式、主要的专业实务方法等。综合、基础、入门是该课程的三个目标。
    7、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位课程,也是主干课程。课程系统介绍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及发展历史,学会反思性的学习,能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的学习态度,又能对个案工作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8、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属于社会专业的学位课程。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等。目前,小组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在掌握社会工作导论、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个案工作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9、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将系统地介绍西方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包括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互动论、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理论的优势与缺点,并能在社会工作中运用这些理论。
10、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将介绍自先秦到20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使学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产生和发展的总体线索、基本内容。课程在充实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分析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问题。
11、社会政策
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
12、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是阐释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方法和实务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理论各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了解较完整实用的知识体系;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实践活动。
13、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课程,系统介绍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职业精神的一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助人的责任感;接纳并实践平等与接纳的价值理念;掌握并实践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守密、尊重、合作、守信等职业精神。
1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15、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用模式,以及各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侧重点与难点。既属于实务操作技能课程,也属于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课程。
16、社会福利思想
   课程系统介绍福利制度的起源,基本理论,发展脉络。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社会福利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社会福利体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十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安排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四类,一类是通识课实践教学,二是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三专业实验课教学环节,四是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随堂进行或由任课教师自主组织进行,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主完成,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在周末或假期安排。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安排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期 学分 学分合计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 1或2学期 1.5  
 
 
17.5
大学体育Ⅰ 1-2学期 1
大学体育Ⅱ 2-4学期 1
大学体育Ⅲ 2-4学期 1
大学体育Ⅳ 2-4学期 1
大学英语Ⅰ(听说)* 1 2
大学英语Ⅱ(听说)* 2 2
大学英语Ⅲ(听说)* 3 1
大学英语Ⅳ(职业英语)* 4 2
军事理论 1 1
军事训练 1 1
就业指导与创业创新   3






社会统计学 5 2  
 
19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4 2
社会心理学 2 1
社会工作概论 1 1
个案工作 2 2
小组工作 5 2
社区工作 6 1
西方社会学理论 2 1
社会工作实务 8 2
心理咨询基础 3 1
心理咨询技能 4 2
青少年社会工作 6 1
老年社会工作 6 1
社会工作实验课   6 3 3
专业实习   7 6 6
毕业论文   8 4 4
实践教学学分合计 49.5

 
十二、保障措施和办法
 (一)课程保障
课程的安排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工作过程的模拟。课程体系从理论、价值、实践、操作四个方面进行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师资保障
有一支乐于奉献,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个案、服务社会工作的教学科研团队,引导并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工作。
(三)社会工作实验室
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为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及其他用途的多功能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采用的是电子监控辅助教学系统,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新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实验体系。实验室的使用,使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将专业理论、方法、技能与静态的模拟环境、动态的现实环境有机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整合,成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条件。它为建立集专业性、创新性与领先性于一体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环境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为社会工作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训、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影视赏析、案例分析等服务,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
2、社会服务方面
以实验室为依托,社会工作专业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如个案/家庭诊疗、小组治疗/团体辅导、个体及团队能力建设、学生成长辅导、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社区服务工作、青少年矫正工作、残障人康复计划、社区老人照顾服务等等,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实习教学的改进和完善,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价值。
3、科学研究方面
社会工作是一种行动取向的学科,其科学研究与实务活动联系紧密,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先进的实验设备,制作教学软件、进行个案接待、开展社区服务、开展小组工作,组织团体活动等等,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提升理论和实务水平,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十三、指导性课程教学计划总表

课程 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周学时及建议修读学期 备注
类别 代码     合计 讲授 实践  
 
 
 

 

 

 

 
 
 

 
 
 
 
1211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54   1~2学期、周学时数3          
1211008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6 36   1~2学期、周学时数2          
1211055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 3 54 54   1学期、周学时数3          
1211056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 3 54 54   2学期、周学时数3          
12110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54     3~4学期、周学时数3          
12110180 形势与政策 2                  
1211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72 36 36 1~2学期、周学时数4(2+2)          
12110140 大学语文 3 54 54   1~2学期、周学时数2          
12110020 大学体育Ⅰ 1 36   36 1学期、周学时数2          
12110030 大学体育Ⅱ 1 36   36 2~4学期选学3个不同的体育项目,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周学时数2。          
12110040 大学体育Ⅲ 1 36   36          
12110050 大学体育Ⅳ 1 36   36          
12110470 大学英语Ⅰ(读写)* 2 36 36   2               1、以大学英语为主,学生还可选学大学泰语,大学阿拉伯语等,英语、泰语专业学生不作要求。
2、所有学生必须修读。其中考核达到要求,学业水平达到四、六级成绩者,可获学分(获得四级证书,计85分;获得六级证书,计95分),未达要求必须修读。
 
 
12110510 大学英语Ⅰ(听说)* 2 36   36 2              
12110480 大学英语Ⅱ(读写)* 2 36 36